IC卡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IC卡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黄宗羲义不仕清晚节时中-【xinwen】

发布时间:2021-10-12 09:20:21 阅读: 来源:IC卡厂家

黄宗羲在70岁时,停止了讲学活动,而集中精力著书立说,他年寿愈高,学问愈精,声名日卓,朝中大臣仰慕其学问,多次向皇帝举荐他,康熙皇帝为笼络人 才,也曾几次下诏颁旨希望能征召或礼聘黄宗羲出仕任官,但梨洲先生坚守遗民气节,不为名利所动,多次拒绝了朝廷与地方官吏的征聘,而致力于他的学术事业。

康熙十七年(1678),康熙皇帝下达了征选“博学鸿儒”的诏令,命令中央和地方三品以上官员推荐“学行兼修,文词卓越”的人才,由他“亲试录用”,结 果虽然网罗了一批名士,但像顾炎武、王夫之、黄宗羲这类民族意识强烈的杰出人才却并未应征,当时掌管翰林院的大臣叶方蔼曾向康熙皇帝当面举荐梨洲先生黄宗 羲,康熙皇帝接受了叶方蔼的奏请,叶便准备移文吏部拟诏征聘,这时,在朝为官但素知老师节操的梨洲门人陈锡嘏(字介眉)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,就赶快去 找叶方蔼剖陈利害,代师力辞,因为他深知老师矢志不仕新朝的气节,朝廷如果威逼他,就无异把他推向绝路,叶方蔼这才作罢,事后,陈锡嘏写信向老师说明事情 原委,宗羲复信表示感谢之意,并清楚表明了拒绝征聘的志节,信中说:

吾兄与(范)国雯书见及,言都下诸公,欲以不肖姓名尘之荐牍,叶 庵先生且于经筵御前面奏,其后庵移文吏部,吾兄力止,始闻之而骇,已喟然而叹,且喜兄之知我也,……某年近七十,不学而衰,稍涉人事,便如行雾露中, 老母年登九十,子妇死丧略尽,家近山海,兵声不时撼动,尘起镝鸣,则扶持遁命,二十年以来,不敢妄渡钱塘,渡亦不敢一月留也,母子相依,以延漏刻,若复使 之待诏金马,魏野所谓断送老头皮也,黄宗羲在信中以北宋名士魏野(字仲先,号草堂居士)拒绝朝廷诏征去为辽国校书的故事,表示了自己永不出仕的决心。

时隔两年,即康熙十九年(1680),黄宗羲71岁时,当时担任监修明史总裁的内阁大学士徐元文(字立斋)知道黄宗羲不可能被朝廷征召出仕,但或许可以 礼聘他出山修史,于是再次向康熙皇帝举荐,建议聘请黄宗羲赴京修史,当即下旨,命地方官“以礼敦请”,宗羲又以年老多病为由坚辞不往,康熙帝知道不 能勉强,就颁发特旨,命令地方官将黄宗羲有关明史的论著、史料钞录送京,移交史馆,徐元文又延请其子黄百家参与修史,宗羲虽然同意了,却修书一封寄给徐元 文,讽刺说:“据说周灭商后,遗老伯夷、叔齐二人托孤于大臣吕尚(即姜太公),得以‘三年食薇,颜色不坏’,现在,我送儿子百家跟你们一起修史, 您总可以放过我了吧!”

到康熙二十九年(1690)黄宗羲81岁高龄时,清圣祖康熙帝曾询问刑部尚书徐乾学(字健庵,徐元文之兄): “海内人士中,有些什么人称得上‘博学多闻,文章尔雅可备顾问者’?”乾学奏对说:“以臣所知,止有浙江黄宗羲学问渊博,行年八十犹,曾经臣弟元 文奏荐。”康熙帝说:“可召至京,朕不任以事,如欲回乡,即派遣官员护送他。”乾学奏对说:“上次他就以老病推辞应召,现在恐怕更不能应召上路啦。”康熙 帝听后感叹说:“人才真是难得啊!”

黄宗羲不仅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,而且多次拒绝地方官邀请的官方礼仪活动,如宗羲80岁时,绍兴知 府李铎盛情邀请他以“乡饮酒大宾”身份出席官方礼仪活动,黄宗羲坚辞不往,并修书两封,以自己“不忠、不孝、违礼”三不可作为拒绝理由,表明自己坚守道 义、“修身俟死”的心迹,那些地方官也只有尊重黄宗羲的意愿,不再勉强梨洲先生出山任事了。

终黄氏一生,他始终保持了“亡国大夫”、 “故国遗民”的气节,既未入清廷当官,也不肯参加官方的正式活动(如官修明史、县志、乡饮酒会),但他不是迂儒,不是释老门徒,既没有放弃“经世应务”的 思想而遁入空门,更不曾颓废放纵而潦倒终生,而是抱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处世处己,这一处世态度,在他晚年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,他在76岁时为坚守遗民气节 的谢泰阶(字时符)撰写的墓志铭说:

嗟乎!亡国之戚,何代无之?使过宗周而不悯《黍离》,陟北山而不忧父母,感阴雨而不念故夫,闻山 阳笛而不怀旧友,是无人心矣!故遗民者,天地之元气也,然士各有分,朝不坐,宴不与,士之分亦止于不仕而已,所称宋遗民如王炎午者,尝上书速文丞相之死, 而己亦未尝废当世之务,是故种瓜卖卜,呼天抢地,纵酒祈死,穴垣通饮馔者,皆过而失中者也,这里所表彰的,是怀念故国、不仕新朝但却不废当世之务的遗民气 节,反对的是因为亡国而消极遁世、纵酒祈死等过而失中的行为,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,黄宗羲在抗清斗争失败、恢复明室的希望破灭之后,保持了“朝不坐,宴 不与”、“止于不仕”的“亡国士大夫”气节,但却不废当世之务,孜孜不倦地搜集、整理史料,从事著书讲学事业,以保存一代文献、总结历史经验为己任,他虽 坚持自身“止于不仕”的原则,却不反对学生或子孙参与修史或应举出仕,他在晚年所写回忆录(如《思旧录》)及许多碑传、诗文中,一再歌颂和表彰那些在抗清 斗争中英勇不屈、慷慨死节的人物如张煌言、冯京第等,表达了他的强烈民族意识和反抗政治压迫的精神,但在另一方面,他又在一些诗文中赞扬了清朝康熙皇帝及 当权大臣徐元文、徐乾学等,例如,黄宗羲在写给内阁学士徐乾学的一封信中,称赞康熙皇帝为当今“圣主”,歌颂“皇上仁风笃烈,救现在之兵燹,除当来之苦 集”,并称徐乾学受到重用是“古今儒者遭遇之隆,盖未有两;五百年名世,于今见之”,还提出了“其要以收拾人才为主”的政策建言,有人根据《南雷诗文集》 中有黄宗羲晚年与清廷大臣徐元文、徐乾学、叶方蔼等的书信往返、诗歌唱和并有几处称誉康熙皇帝为“圣天子”之类言词,便批评黄宗羲“晚节不终”,我则不以 为然,倒是认为这正是梨洲先生开明通达、正视现实的证明,因为历史在进步,当梨洲晚年,清朝统治已经巩固,康熙皇帝也确有其英明伟大之处,例如开“博学鸿 词”科网罗人才,开设明史馆招募众多人才修撰《明史》,甚至几次三番想征聘黄宗羲为朝廷所用,黄宗羲虽然拒不出仕,但在康熙皇帝求才若渴的情况下,如果还 要求黄宗羲像写《留书》与《明夷待访录》时那样去骂清朝为“夷狄”、斥清帝为“虏酋”,未免有些迂腐了,况且,今人评价黄宗羲是“失节”还是“进步”,不 应站在一个明朝遗老的立场上,而应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,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分析评价,这样才可能客观一些,在这个问题上,梁启超倒是独具慧眼, 他在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批评章太炎之论说:“章太炎不喜欢梨洲,说这部书(按指《明夷待访录》)是向满洲上条陈,这是看错了,《明夷待访录》成于康熙 元、二年,当时遗老以方殂,光复有日,梨洲正欲为代清而兴者说法耳,他送万季野北行诗,戒其勿上河、汾太平之策,岂有自己想向清廷讨生活之理?”梁氏 此论是合情合理的,曾经称赞是“圣之时者”,经典《中庸》也有“君子而时中”的名句,在我看来,黄宗羲虽没有孔子那样的神圣光环,但称他为有 浩然正气的时中君子是不为过的。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(www.lishixinzhi.com)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北京胃癌权威医院

生物免疫治疗的费用

北京治疗胃癌的医院